星期透視/初選是在野黨振興的路障?
日期:2022-04-17
作者:楊泰順(文化大學政治系教授)
面對年底九合一地方選舉,除較棘手的選區外,朝野政黨應已陸續完成首長與議員候選人的提名作業。輕騎過關的雖然多為爭議較少選區,但過程中已有不少齟齬浮上檯面。一旦進行麻煩選區的提名時,難免讓人擔心,黨的內部矛盾是否將因此而擴大?政黨運作的目的是為了勝選,如果未戰先敗,對任何政黨言,都是不可承受之重。
勝選既然是目的,提名便只是手段,故程序上黨應力求符合自身特質,採取適切的提名策略。複雜的是,任何選舉都不是單一孤立事件,今年的選舉當然影響後年總統與立委的選情,故而當前的提名策略,也必須為未來的選戰超前部署。提名必須顧及黨的形象,讓黨的優點深入人心,藉由選舉強化黨的招牌。
在台灣的政治生態下,執政黨掌控龐大的政經資源,提名策略傾向鞏固領導中心,黨內縱有異議,不僅難以形成氣候,也容易釋放名利安撫。故而,這個號稱「民主進步」,且為台灣首先引進初選制度的政黨,居然在去年底便由黨中執會通過「沒收初選」決議,將大部分縣市首長提名,改由黨主席蔡英文徵召。雖然有十五位縣市黨部主委連署,建請「全面回歸初選機制」,但中執會就是不予理會。曾在中執會上怒嗆秘書長的陳茂松,經黨主席約見摸頭後,隨即改口表示︰主席徵召可以排除初選過程的「枯枝、雜草」。名利所趨英雄折腰,讓人歎為觀止。
缺錢又無權的在野黨,便較難貫徹黨或主席的意志。在沒有名利可安撫與嚇阻的前提下,黨顯然傾向以「初選」解決爭議。但號稱「民主進步」的政黨都擯棄初選了,常被扣上保守、集權的國民黨,卻反而視初選為尚方寶劍,怎麼看都讓人覺得不搭調。
研究政黨競爭的學者早有觀察,初選制度對劣勢政黨其實不利。因為劣勢政黨若有意振興,首先便須吸引人才進入組織,但初選制度一旦實施,候選人由廣大群眾決定,黨工無置喙餘地卻有輔選重責,精於計算的優秀人才自然不願擔任黨工。優勢政黨則無類似困境,因為經常勝選的政黨,黨工何愁沒有利益可分潤?
學者分析,美國南方民主黨所以能維持近百年優勢,其實與引進初選制度不無關係。當年共和黨因擔心背負反民主之名不敢不跟進,但實施後嚴重挫折黨工士氣,讓共和黨長期居於少數黨。
國民黨面對的形勢,比當年美南共和黨更險峻,民進黨透過「轉型正義」之名,過去五年成功凍結國民黨所有可用資產。致使今天國民黨地方黨部運作,只能仰賴地方人士自籌經費。此外,美式初選黨工還有某些技術空間可以影響,但國民黨初選則純以民調決定,黨工幾乎成為提名的局外人。領的是地方籌募的薪水,初選勝出若非地方內定人選,這種選戰如何打得有士氣?故而類似羅智強的聲勢越強,黨主席內心恐怕只會更苦。
仰賴地方自籌經費,使得黨中央不敢高調宣揚理念。但黨是理念的組合,不談理念如何擦亮黨的招牌,為往後選舉鋪陳?初選可能讓一些不適當的候選人出線,但在野黨卻也只能硬著頭皮走下去,因為初選有減輕領導人責任,又能讓地方金主滿意的效果。
(本文原刊於聯合報,2022年4月17日,民意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