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立倫差點成了「小綠」
日期:2022-07-01
作者:桂宏誠
朱立倫訪美期間的言論引發不少爭議,在十天行程的尾聲時,他在洛杉磯的記者會上做了修正,表明兩岸間「對於雙方沒有共識的部分,相互尊重,各自表述,國民黨的立場永遠是捍衛中華民國,堅持一個中國絕不改變」。儘管如此,朱立倫的「親美不親中」、「親美反共」及「九二共識是沒有共識的共識」等說法,經媒體報導已成為大家心中的印象,而他返台後也未再特別澄清或說明。
自己是「中」何來「親中」
朱立倫出訪美國前,應和幕僚已充分準備該講些什麼,但他在返台前才說出了「最新」的立場,恐怕不僅因前面行程中的言論已引發批評與質疑,而不得不有所「見風轉舵」。更可能的原因是,朱立倫在美國說出事先準備的論述後,讓若干國民黨人驚覺主席發表的言論,竟與黨的《政策綱領》有悖,他才不得不再辦場記者會調整回來。
合理的推斷是,朱立倫的幕僚們為他赴美準備的說法,本即與黨的《政策綱領》有所扞格。造成此現象的原因,很可能是朱立倫和其幕僚過去的經歷及政黨派系歸屬,對黨的《政策綱領》既未必熟悉,且還尚未能成為堅定不渝的信念。
國民黨的《政策綱領》明確指出「本黨將延續過去黨章、黨綱內容,包括2005年『連胡五項願景』及馬英九八年主政期間的基本方針,推動海峽兩岸在『九二共識、一中各表』的務實基礎上,由『求同存異』進一步走向『求同尊異』」,而這也是民進黨指國民黨「親中」的證據。但對國民黨自己來說,中華民國就是「中」,又何來「親中」之所謂?
朱在美言論恐違憲違法
再說,依據憲法增修條文及《兩岸人民關係條例》規定,「大陸地區」也是中華民國法理主權和領土的一部分,而《兩岸人民關係條例》第二條第二款更明定「大陸地區」係指「台灣地區以外之中華民國領土」。因此,朱主席既要捍衛中華民國,又怎能排除大陸地區呢?
所有媒體均報導,朱立倫在美國表達了「不親中」的立場,但他在美國以英語說出的原音是,國民黨並非「親北京」,而容有不親中共政權的解釋空間。只不過,朱立倫和國民黨中央對此些報導上的誤差,似乎無意多做說明與澄清,相當程度上,證明「不忘初心」的正是「不親中」。也因此,不少人對朱立倫的兩岸政策立場有所疑慮。
朱立倫在洛杉磯的記者會上還表示,他在美一切言論的立場,是要撕掉外界給國民黨貼上「親中反美」、「不愛台灣」的錯誤標籤。而不少評論者進而認為,朱立倫是因應年底地方九合一大選,兩岸政策需向「中間選民」或「主流民意」靠攏,因為政黨就是以取得勝選為最高原則。然而,民進黨在四年前的選戰中,並非沒有打出抹紅國民黨的「亡牌」,但國民黨為何仍能在韓國瑜掀起的「韓流」下,踢破高雄這塊深綠鐵板呢?
跟隨主流民意是個迷思
國民黨多年來常以「跟主流民意站在一起」為由,調整其政策漸向民進黨趨同,其實這只是合理化「懶政」的藉口。國民黨幕僚們一味效法美國,但美國社會並不存在國家認同的重大歧異,且其兩大黨的屬性雖為看民意趨向調整政策的「掮客黨」(broker party),但仍具有教育選民的功能。
國民黨面對的民進黨和中國共產黨,豈是沒有國家認同信念的掮客黨?而當前所謂的主流民意,是自李登輝隱性台獨路線以來塑造而成。因此,國民黨若只想看民調來追隨主流民意,其結果不是質變成了「台灣國民黨」,就是等著被主流民意吞噬而消亡。
「中間選民」理論也是源自於美國掮客型兩黨政治的經驗,但美國的研究早就指出,所謂中間選民大多屬於對政治冷漠、無知和可靠利益拉攏的一群人。因此,政黨提出吸引選民的所謂「中間路線」政策,其實並不是能獲得選票的關鍵。國民黨長期對中間選民理論產生迷思,曾推出不少以為可以吸引中間選民的政策,結果卻是支持度每況愈下。
此次朱立倫訪美行程中,在出席布魯金斯研究院發表演說時表示,2008年國民黨關閉該黨駐美代表辦公室是失策,「因為美國華府若沒有國民黨的聲音,對台灣民主也不好」。而在主持國民黨駐美代表處的開幕儀式上,他又說「16年前國民黨駐美代表處關了,首都華盛頓就再也沒有國民黨的聲音」,所以這次「我們跟民主的精神一起回到華府」。這些話所表達的語境脈絡,是指和美國同為「自由民主同盟」,要共同「抗中」以「保台」,像極了是追隨民進黨的「小綠」。
不該關閉代表處是「詭扯」
國民黨在14年前,因已取得執政權,對美關係的執行和聯繫已由外交部駐美代表處負責,故在野時期所設置的黨代表處,已無存在需要而關閉。民進黨是台灣首創在美國設置黨代表處的政黨,但2000年贏得執政權後,也關閉了黨的駐美代表處。2013年6月15日,民進黨淪為在野黨後,才恢復停了13年的駐美代表處,而民進黨再度取得執政權後,黨的代表處又已關閉。
因此,朱立倫稱國民黨關閉黨的駐美代處是「失策」,乃至於此後「華府再也沒有國民黨的聲音」等說法,全屬「詭扯」。由此也可推測,黨主席和其幕僚對外交和兩岸事務的知識,恐怕有不少成分是來自於民進黨的啟發,再加上不熟悉有關工作及歷史脈絡,所以就只能東拼西湊後弄出一番說詞了。
(本文原刊於觀察雜誌,2022年7月號,No.107,頁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