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透視/國民黨轉型亟待擴大團體參與
日期:2022-03-13
作者:楊泰順(文化大學政治系教授)
民主國家政黨乃為一群人,推舉黨員參與選舉,以掌控政府決策權力,達到實現黨的理念或政策目的。故而,政黨與其他人民團體差別,乃在前者以贏得選舉為實現理念與政策手段,後者則不推候選人,僅透過遊說或文宣動員等,達到影響政策的目的。
由於選民的性質與偏好,常隨時間推移而改變,政黨為了贏得選舉,便須適時調整組織型態與運作方式,否則一旦失去選戰的競爭力,黨的招牌就算繼續存在,也不再具任何意義。古往今來,政黨浮沉例子多不勝舉,少有政黨可因過往貢獻,就免於遭到選民嚴苛的檢驗。
國民黨日前進行中常委選舉,過程中出現不少賄選傳聞,社會各界因此議論紛紛,對黨的形象傷害極大,也損及該黨未來選戰的動員能力。這些傳聞所以甚囂塵上,其實與該黨組織型態及運作方式,未能因應當前社會生態與期待有關,努力查賄效果恐怕也有限。
上個世紀三○年代前,大眾傳播媒體滲透力有限,選民對政治的理解,只能透過深入鄰里的政黨組織。故選戰時,政黨號角一響,選民便只能依據長久累積的政黨觀感,投下懵懵懂懂的一票。故而,政治學者嘗言,民主國家政黨政治的黃金時期,乃在一八八○年迄一九二○年間,當時的黨工便被慣稱為「按鈴催票者」。
但三○年代前後,由於市場經濟的缺點日顯,政府干預成為必須。公權力一旦進入經濟活動領域,各類團體便開始活躍,企圖透過政府決策提升自身利益。為了影響政府決策,各類團體當然也會積極爭取民意支持;但如此一來,便與傳統政黨產生了競合關係。此後不少選民,便開始透過人民團體評估,調整他們對政黨的支持。
人類最早的民主政黨之一,英國自由黨,便因未能審時度勢調整結構,於二○年代被工黨超越。在學者眼中,與其說工黨是政黨,還不如定位為利益團體適切,因為該黨百分之九十黨員為工會會員。
而大西洋彼岸的美國,民主黨也藉由新政,與少數族裔、中小企業、薪水階級等結合,重新贏得暌違百年的多數黨地位。這些例證,讓政黨發展的謀略者深知,工業化社會的政黨,若不能與民間團體結盟,將只有承受衰亡的命運。這是為何,長久居於少數的共和黨曾在九○年代公開宣示,該黨將選擇性的只與理念相同的人民團體互動往來,成功帶領該黨走出少數格局。
這類發展態勢,固然惡化了民主國家政黨間對立,對社會和諧不無影響。但政黨若還懷抱傳統思維,希望以含混其詞的立場糊弄選民,結果恐怕適得其反,將因被人民團體背棄而失去競爭力。工黨在二○一九年的大選中,對正反立場接近的脫歐問題不敢表態,政見焦點放在社會經濟與民生政策上,以為可以爭取到中間選民的認同,但開票結果卻是大敗收場,創下九十年來最大的敗績。
國民黨與中國大陸間的歷史情結,其實便是該黨最大的資產,任何新興政黨均難以取代。國民黨不在這個基礎上深耕,如爭取台商、軍公教、旅運業、海外華人等團體代表進入黨的決策高層,卻迷信以地方勢力居優勢的選舉方式定位黨的權力結構,國民黨日漸沉淪當然不讓人意外。
(本文原刊於聯合報民意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