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透視/民主破網未補 奢談年齡下修
日期:2022-01-30
作者:楊泰順(文化大學政治系教授)
國民黨智庫上周針對修憲議題召開公聽會,會中筆者對國民黨附和民進黨投票年齡降到十八歲的修憲主張,深不以為然。年輕族群中,民進黨享有數倍於國民黨的支持度,鼓吹降低年齡門檻必然,但國民黨拿香跟拜讓人費解;尤其,過去三年各種民調顯示,國人反對降低比例均遠高於贊成者。筆者觀點,立刻招來網民出征,甚至有人批評我是「活在未開化社會」。
投票年齡在政治學者眼中,從未被列為民主化指標。例如,民主監看組織「自由之家」,便未曾將投票年齡視為評斷依據,否則台灣的政治權利得分便不可能高於十八歲可投票的美國。的確,各國依民主程序,考量民風與國情,當然可自主決定國民投票最適年齡。
主張降低投票年齡者,常以全球有高達九成國家採行十八歲門檻,台灣必須跟上潮流。但各國降低投票年齡主要集中兩大波段,一是二戰間有大批青年戰死沙場,為感念他們保家衛國,降低投票門檻乃成某種形式報償;於是由捷克開始,歐洲各國出現第一波降齡潮。第二波則在上世紀七十年代,當時成長的戰後嬰兒潮世代,受到人類文明史上最完整與普遍教育,經濟上也比兄長們表現得更獨立,降低參政年齡似乎也理所當然。於是,包括美國在內,多國再次啟動調降投票年齡風潮。
江山代有年輕人,但年輕人責任感與價值觀,卻不見得代代相同。新興民主國家如錯過上兩波降齡潮,現在只因「多國採行」便盲目跟進,恐怕會有時不我予感慨,因為年輕人已出現質變。
美國時代雜誌二○一三年曾以封面專輯,探討八○後出生「千禧年世代」特質。作者開宗明義指出:「歷史上每個世代老人,總說年輕一代比他們懶惰、被動、自私、與淺薄,但本文這樣說是嚴肅的,因為我有統計與學理依據。」
根據該文描述,過往人類文明傳承,主要乃透過父兄、學校,與職場,但在網路騰飛千禧年,年輕人有七成以上知識來自網路同儕,是人類第一個平輩交換學習為主世代,但也因此造成這個世代人云亦云特徵。
此外,網路虛擬生態養成年輕人自負又自戀,高比例虛假訊息又使年輕人躁動晚熟。由於社會對這個世代成長遠比過去更為呵護,他們是較少遭到打罵的一代。高度呵護使得他們對權威態度迥異於兄長,他們是「第一個不反叛的青年世代」;但呵護也產生強烈自尊心,讓這個世代在職場上表現得較不合群,只知在虛擬空間中尋求慰藉與逃避。根據美國國家健康局統計,這個世代自戀病徵,為六十五歲以上者的三倍。
職場不合群,使得千禧世代競爭力不如父兄,調查中發現,美國卅五歲以下年輕人自認屬於中產階級比例,是半世紀以來新低,自認屬於勞工階級比例則大幅升高。怯於面對現實社會,也延後這個世代進行重大決定,如結婚、離巢等時間點。根據統計,廿九歲以下年輕人多數仍與父母同住,主因不在高房價,而是心態上「靠爸」,不敢面對現實挑戰。
根據中選會資料,目前選舉時在外工作或求學者,粗估約兩百萬人,其中多數無法在投票日趕回投票。投票年齡若下降至十八歲,則台灣增加首投族約一百萬。前者只需修法可不在籍投票便可讓他們享有投票權;後者則需透過修憲始能成功。若多數國家都允許十八歲投票,是個我國必須跟進的理由;那所有民主國家都實施不在籍投票,台灣何以視而未見?擴大政治參與卻刻意排除最有生產力與判斷力的一群,國民黨若還拿香跟拜,便怪不得自己選舉連敗了。
(本文原刊於聯合報2022.1.30民意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