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民黨主席選舉中的張亞中現象
日期:2025-09-14
作者:楊泰順
國民黨將在十月十八日投票選舉黨主席,由於民進黨執政不如人意,經過大罷免浪潮洗禮後的國民黨,聲勢有看漲的趨勢。或許因為如此,黨主席選舉出現參選爆炸的局面,截至本文發稿,共有八人表態參選。預期本月十九日登記截止日前,還會有幾位可能人選跳入戰局。
黨主席選舉的多方混戰,自然吸引了網路媒體的興趣,於是有數家舉辦了網路票選活動,某家的投票數甚至上看十二萬人。各候選人在不同媒體與時段各有勝負,但值得注意的是,缺乏黨政資歷的張亞中,在幾項投票中總能徘徊前三名,甚至某家傾綠媒體還一度視他為領先者。
眾所周知,網路媒體的造訪者以年輕人為主,但張亞中在八位參選者中年齡最長。且張亞中喜以「孫文學校校長」自稱,但民進黨政府長期貶抑孫文學說,孫文學校的號召力,恐怕還不如黑熊學院。參選動機上,張亞中提出「救黨、救國、救兩岸」的口號,稱要「重建黨德與黨魂」,但民調顯示,他立志拯救的政黨,僅有兩成民眾表達支持。
張亞中的父執輩來自大陸,內政部早將這族群統稱為「其餘人口」,在網路閱聽者中號召力有限;何況綠營人士還將他歸類為「紅統」,是青鳥心中的「首惡分子」。
儘管有這諸多不利的背景,張亞中竟能異軍突起保持在領先群,甚至輾壓同黨競爭者「世代承擔」的訴求,其中蘊含的意義頗值玩味。
四年前張亞中也曾參與黨主席選舉,選前便曾有黨員民調顯示,他同樣居於領先的地位。但在組織與派系動員下,最終張還是以約百分之卅二點六的得票率,敗於回鍋的政壇老將朱立倫。曾經的參選經驗與輝煌紀錄說明,張亞中此次捲土重來絕非兒戲,而網路上的支持者,有不少應該也是認真希望看到他能帶來國民黨的改變。
由於網路投票存在人為灌票的可能,並且最後只有黨員才具有投票權,他們的組成卻又與網民存在可觀的差異;故而,最終的勝出者,仍然取決於外界詬病的派系與組織動員。張亞中前次鎩羽,便反映了現實的殘酷。但張所形成的聲勢,仍有不少值得政治人物省思。
首先,是他雖不見容於潮流,卻能堅持信仰始終如一,並以此匯集不少沉默的同情者。台灣政壇滿布變色龍,選民的支持往往易受扭曲;張的堅持,讓支持者可以放心透過他的聲勢,表達自己的政策偏好。黨主席選後,張亞中的聲量必然減弱,但選前網民透過張亞中所傳達的政策訊息,聰慧的當政者應該不會輕忽。
此外,張亞中以一介書生參與詭譎的政治競爭,竟能創造出這番聲勢,多少也反映了民間對現實政治的抗議。柯文哲當年以外科醫生之姿勝選台北市長,同樣便是憑藉一股民氣。在各種各樣的選舉中,台灣政壇若不斷能有素人敢站出來挑戰權威,民主的新血才可能不斷灌注,避免政壇淪為菁英階層的輪替遊戲。張亞中的聲勢,著實反映了網民對老面孔的厭倦。
如果張亞中當選黨主席,他強烈的國民黨傳統意識形態,很可能形成未來藍白合作的障礙,因為政黨合作只能把價值放兩旁;而他堅持強化五權憲法,似乎也與國民黨立院黨團目前構思廢除監察院出現扞格;兩岸政策上他的「一中憲法論」與支持「九二共識」,更易讓美國產生疑慮。或許,張亞中在選舉過程中對現實政治的反思,可能比他真正當選更重要。
(作者為文化大學政治系特聘講座教授,本文原刊於聯合報,2025年9月14日,星期透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