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突破口 金廈生活圈
日期:2025-09-25
作者:周陽山(民主文教基金會學術顧問)
「滿招損,謙受益」,這句話對於目前幾近冰封的兩岸關係而言,實在非常貼切,而且深具建設意義。近日陸委會一改過去的強硬姿態,積極向大陸呼籲恢復陸生來台與陸客來台,就是深刻了解到「滿招損」的現實困境,實在亟需突破!在美國總統川普明年初即將訪問北京,力圖改善中美關係之際,如果再無所作為,台灣恐怕就會變成「菜單上的交易籌碼」,等著被兩大強權宰割了。「人為刀俎,我為魚肉」,現實的壓力迫在眉睫,時不我與、情勢艱危,實在不可不慎。
解決當前困境的突破口之一,是善用大陸的「一國兩制台灣方案」,尤其是針對2019年1月正式提出的「新四通」建議,盡早促成通橋、通電、通氣等任務的落實(「通水」已先完成)。由於陸委會堅持上述各項任務絕非地方自治事項,地方政府必須等待中央點頭方可實施,但迄今已歷6年之久,仍無對策。現在已等無可等,實在是拖不下去了。
究實而論,現在應該解決的是下列各項問題:
一,明年廈門翔安機場即將完工,而銜接廈門本島至大嶝的「廈金大橋」也在快速動工,預計亦將於明年完成;由於翔安機場的飛行空域與金門尚義機場空域高度重疊,為解決航空安全問題,實有賴兩岸官方談判方可配合完成。由於機場所在地大嶝(大陸)至官澳(金門)直線距離僅約3公里,無論是建橋、設海底隧道,通航客輪或通行地下鐵,均有待雙方面對面協商方可落實。如果地方政府未獲授權,無法進行協商,這些攸關金門生存與發展的重大建設任務,均將成為泡影。而損失的則是所有的老百姓。
二,興建中的金門水頭小三通通關新大樓即將在明年完成,而舊大樓如何處理利用,尚在未定之天。但廈金之間的民生物資,長年來卻受限於封閉的政策而無法貨暢其流,包括蔬菜、水果、水產品均無法就近從廈門進口,結果導致金門地區物價高昂,約為廈門市價的2至3倍,品質與新鮮度也備受考驗。20多年前,在陳水扁執政期間,金門蔬果公會曾就近自廈門引進農產品,且深獲好評。現今解決之道,應恢復進口機制,並將通關舊大樓改設民生物資檢驗中心,由政府把關,一旦檢驗核可之後即當場販售給一般民眾,藉此平抑物價,還利於民。
三,金門大學原先不受陸生招生的名額限制,但目前已停招。若能授權金大與福建省教育廳直接洽談,就近引進閩省學生,將可快速解決招生不足問題,並開啟陸生來台就學的另一道窗口。
四,陸客來金門後不可進一步赴台參訪,若能開放赴台旅遊的管道,將可大幅度增加台灣地區的觀光人口,並促進金門地區的經濟成長,進一步也可改善停滯中的兩岸交流和互動關係。就此而言,誰曰不宜?
(本文原刊於中時新聞網,https://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250925000518-260109?chdt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