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岱爾辭世與歐元挑戰
日期:2021-04-07
作者: 羅至美 (台北大學公行系莫內講座教授)
被視為歐元之父的孟岱爾辭世,歐元也走過了廿年。以時間檢視這位理論經濟學者的觀點,歐元區遭遇的挑戰證實了他的最適貨幣區理論,而後歐債危機的歐盟治理經驗則說明了他的供給面經濟學的有限性。
一九九九年創建的歐元,被視為戰後最大經濟實驗,儘管如歐洲官員所言,很難將此一龐大複雜的工程歸因於單一個人因素,但孟岱爾的最適貨幣區理論,的確是當年歐盟規畫實踐歐洲單一貨幣時的理論參考依據。
根據此理論,如果不同國家間的貿易依存度高,景氣周期一致,那麼這些國家彼此間成立固定匯率制的貨幣聯盟就有經濟上的可欲性,因為此時能產生的經濟效益將大於失去貨幣主權的成本。如果景氣循環不一致或面臨不對稱的經濟震盪,這些國家彼此間只要具備三種條件的任一種:財政資源移轉、薪資的彈性與勞動力的自由流動,就能調節不一致的景氣循環與不對稱的經濟震盪造成的成本。
如果依照其理論,全球最適合進行單一貨幣實驗的地區不是歐盟,而是美加墨自貿區,因為後者的貿易依存度高達八成,前者是超過六成。東西德意外且快速統一提供了歐洲需要單一貨幣的政治可欲性,但歐元區並不符合最適貨幣區的條件:薪資的彈性因為多數歐盟國家有最低薪資保障不能彈性調整;勞動力因語言、文化、社福制度的差異而自由流動度低;財政移轉因為德國始終反對債務共同化而無法建立。半套的貨幣聯盟卻為孟岱爾所大力支持,他始終捍衛歐元儘管不完美,但會是一成功的計畫。
當歐債危機發生,英美主流媒體一致唱衰歐元時,他堅持必也正名乎:歐債危機不是歐元危機,它是美國次貸危機的第四階段,歐元不是危機原因,解決歐債危機必須回到他的理論:實施有財政資源移轉的財政聯盟。
領導歐元區度過歐債危機的德國總理梅克爾卻走他的另一條理論路線:實施供給側的改革─在總體經濟層次上實施嚴格的財政撙節,以降低危機國政府赤字與債務;在個體經濟層次上實施解管制化的勞動市場自由化改革,以降低失業率。供給側改革為歐盟留下因撙節而資源與人員雙匱乏的醫療體系、低薪的零工經濟在勞動市場興起,與脆弱的經濟成長。歐債危機原有問題一項也未有效解決。多數歐債危機國家,至新冠疫情發生前,政府債務仍處於高檔,經濟則處於L型衰退而未能有效降低失業率。
資源匱乏的醫療體系與零工經濟,被稱為歐洲新冠疫情的「零號病人」,也是義大利與西班牙成為新冠疫情歐洲震央的主因之一。歐盟因應新冠危機決議發行新冠債券,則可被視作轉向邁入財政聯盟的事件性嘗試。
歐元廿年經驗證明了孟岱爾最適貨幣區的理論正確性,也反證了他所主張的供給側經濟學必須實施於合宜的經濟成長與勞動培訓政策中,正面效益始能大於負面效益的理論侷限性。
(本文原刊於聯合報110年4月7日民意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