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之眼】獨眼龍、游擊隊和廢柴 在新國會博弈
日期:2024-01-27
作者:高永光/政大國家發展所兼任教授、前考試院副院長
1月13日大選結果,立法院(現在通稱「國會」)113席,沒有一個政黨得到國會過半席次,也就是説國會沒有「多數黨」;加上賴清德只拿到40.05%的選票當選總統,也沒有得到過半數的「多數」選票;因此,大家都稱未來的賴政府是「雙少數」政府。
依照「內閣議會制」國家的做法,國會如果沒有一個黨是多數黨,那就由可以組成過半席次的「政黨聯盟」來籌組政府,這就是「聯合政府」;「聯合政府」中的內閣閣揆(總理),一般是由政黨聯盟中的最大黨的黨魁出任。像游錫堃説的由小黨黨魁出任,並不多見。但國會中的「政黨聯盟」是要透過政黨之間的會談商議而形成的,「政黨聯盟」後形成「聯合內閣」就是「聯合政府」,也不能稱做「少數政府」。
陳水扁在2000年以39.3%得票率成為總統,但他找曾在李登輝政府做過國防部長的唐飛做行政院長,唐飛是以個人身分接受的,並非當時民進黨和國民黨正式商議,得到國民黨同意的人選。當時,國民黨在國會是多數黨,因此陳(水扁)唐(飛)體制仍是少數黨政府,而非「聯合政府」。
因為有陳水扁的前例,賴清德在當選後的講話説要「用人唯才,不分黨派」,可能最多也只是類「陳唐體制」,不會是「聯合政府」。因此,各界稱賴政府會是「雙少數政府」,也不為過。
但賴清德在當選當晚的國際記者會,宣稱要籌組「民主大聯盟」,究竟這是個什麼東西?賴也沒有更進一步説明,在場記者也沒有追問,事後也沒有引起大家的注意,或者把它當一回事,似乎認為這只是賴一時興起,喊喊罷了!
本文先不談賴將來怎麼組織政府(行政院),就目前國會有沒有可能形成「政黨聯盟」呢?
國會「政黨聯盟」在很多國家發生很多次,但在政治學研究中,尤其是研究聯盟的「規範」確實少之又少。所以,台灣可以借鏡的理論及實務很有限,更遑論創造一些可貴的憲政慣例。
國會的「政黨聯盟」,在有限可依據的學理上,有兩種説法:第一,是政黨追求民主的道德及倫理的價值而結盟。此即政黨所以願意聯合或聯盟,是因為沒有多數黨,也就是說沒有人代表多數民意。少數黨都只代表特定支持者的意見,彼此都是為少數人的利益而提出政綱政策。因此,所有「少數黨」都是偉大的政治思想家J.S. Mill所説的「獨眼龍」。聯合或聯盟是為了全民利益,大家才有了「雙眼」。
第二,政黨聯合或聯盟是因為有「工具性」的價值,透過彼此聯結在一起,成為多數,才可能有機會實現自己主張的政策,更能確立自己政黨獨特的地位,以鞏固並且擴大自己政黨的支持群。
從第一種價值來講,面臨的第一個挑戰,就是會失去自己政黨的獨特立場。而代表政黨談判形成聯合或聯盟的代表,他們所贊成或訴諸的基於全民利益的價值,並不必然和各政黨內黨籍國會議員選區利益一致。這時就面臨政黨聯盟中各政黨黨內的約束力、紀律的挑戰。這時,個別黨籍議員常會勇於扮演「游擊隊員」,挑戰政黨聯盟的「高尚目標」。民眾黨8個立委先丟出4個國會改革的理想,就是設定一旦要形成政黨聯盟的倫理道德價值;又先喊出民眾黨要「團進團出」,旨在避免「游擊隊員」的出現。但這樣的聯合前提,不是先和擁有52席的國民黨及51席的民進黨協商結果,因此,形成聯盟,合作的難度非常高。也因此,讓民眾黨要扮演「關鍵少數」成為不可能。
號稱民進黨的萬年總召柯建銘,其實就是在形成政黨聯盟中的「游擊隊員」;這是為何柯立即打槍民眾黨的8席會是「沒有用的8席」,意謂著他們會是新國會的「廢柴」。事實上柯總召的突擊(而非民進黨),真實反應立法院的現實,如果國、民進兩黨,完全封殺民眾黨,尤其在安排委員會召集委員上,不禮讓民眾黨,在提出法案15人連署人數的門檻,禁止兩黨立委參加連署,自我陶醉及迷失在「關鍵少數」的8個人,有可能成為真正的「廢柴」!
國會的政黨聯合,在實務上會傾向政策合作的工具性價值。但為了達成自己政黨政策,彼此相衝突的政策主張,會用「消減法」;也就是說,聯盟的成員,彼此儘可能列出所要的、可能的政策項目或條文,不能相容的就刪除。這種工具性的聯合或聯盟,一方面會使政黨特色沒辦法凸出;另一方面政策的課責或兌責(accountability),會變得模糊而沒有界限。也就是說負責真正開出政策支票且能兌現支票的政黨是誰?選民能精準「認知」嗎?
新國會藍綠應該是絕對不會合,因為太多政策的課責性與兌責性是南轅北轍的;若「藍綠合」就會有工具性價值的課責和兌責的衝突,所以藍綠合是不可能的!
因此,可預見的新國會,政黨聯盟合作很難讓個別政黨的利益最大化。最後,立法院應該就是獨眼龍、游擊隊及廢柴不斷博奕一場一場的表決「秀」吧?立法院如此,賴清德行政部門又有什麼可令人期待的?賴清德號稱自己很務實,可能也只會是「跛鴨騎瞎馬」,不會比「盲人騎瞎馬」好到那裡吧!
(本文原刊於聯合新聞網,https://udn.com/news/story/123475/7734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