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透視/徵召讓黨更團結還是更枯竭?
日期:2023-05-21
作者:楊泰順(文化大學政治系教授)
國民黨十七日中常會通過徵召侯友宜代表該黨出戰二○二四年總統大選。搶佔媒體版面的郭侯之爭或許落幕,但由於徵召過程有些可議之處,黨內裂痕將如何修補,恐怕是國民黨高層接續的頭痛問題。
所謂「徵召」應是對象沒有意願或不具資格,但黨組織衡量各項條件仍執意勸說,甚至修改規則,使對象回心轉意成為黨候選人。但此次郭侯之爭的情況不同,兩人都表示有意爭取成為國民黨候選人。既然雙方都表態,黨便應以公平公開的競爭程序,讓兩造知所依循,使勝者理直氣壯敗者心悅誠服。但正如柯文哲譏諷郭台銘的,國民黨徵召規則不明,參加者風險極大。
國民黨完全曲解徵召的意涵,一方面說徵召可以讓不具黨員資格的郭董能被納入考量,看似有意幫郭達陣;另方面則以徵召之名行閉室決策之實,剝奪多數黨員表達意見的機會。國民黨若真想納郭為備選對象並參加公平的競爭,臨時入黨或開放無黨籍參與都是可行之道。不循此途卻搞個徵召橋段,反讓郭誤以為一切都是形式,提名唾手可得,連選戰常見的政策辯論或政見發表也都省了。最後發現,徵召竟是在為對手量身裁衣,這口氣郭粉與黨員如何嚥得下?
讓人信服的提名程序是民主政黨的要件,若要凍結原有程序改採徵召,理由必須堅強,否則將難以杜悠悠之口。被徵召者能否勝選固是重要依據;但被徵召者的施政理念是否符合黨的核心價值,更是關鍵。因為,能勝選者必然不畏初選,但有理念者卻不見得願意參選,徵召因而有其必要。
美國共和黨在一九五二年徵召艾森豪參選,公認為徵召的典範,直到二十一世紀還偶被複製。艾氏本非共和黨員,自一九四八年起兩黨便積極遊說他選邊參選,但艾氏均不為所動。進入初選時程後,紐約州長杜威心急如焚,深怕艾氏不出、主張孤立主義的塔虎脫將贏得共和黨提名,故發起徵召艾氏運動,號召選民初選時填寫艾氏為候選人。半推半就的艾氏目睹首場初選大勝深受感動,才同意掛名為共和黨爭勝。
若非艾森豪的高知名度與政策上支持共和黨理念,徵召艾氏其實不具合理性。但徵召後艾氏仍必須經過連串初選考驗,證明自己具有一戰的能力。與美國的範例比較,台灣的「徵召」似乎顯得粗糙,甚至被名嘴說成設局詐賭。
國民黨以內參民調、縣市長與立委支持度決定徵召對象,便搞錯了徵召的精神。因為民調只能顯現當前的民意支持度,並不足以證明未來的適切性;縣市長與立委代表黨內既得利益,與廣大民意本來就有落差。再者,就郭侯過去一個月的表現,郭顯然較貼近國民黨的傳統價值,與民進黨具較大的區隔性。當年共和黨若採用國民黨現今的徵召程序,艾森豪根本沒有出線的機會,因為他在黨大會最後也僅是險勝。
國民黨當初決定徵召時,曾說「耐打度」會納入考量,但最後卻對此無任何著墨。雙方誰較能禁得起對手檢驗,因無競爭故難以評估;但選舉要花錢,耐打當然也包括子彈是否充足。以此而論,財政枯竭的在野黨排斥首富參選,顯然預示了未來選戰的艱難。
本文原刊於聯合新聞網 https://udn.com/news/story/7339/7179341